◢【目錄】◣

【中心簡介】

三年三個月閉關中心

友好網站
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user/karmapaweb/playlists
大寶法王噶瑪巴中文影音頻道


http://www.facebook.com/lamakunchen
本中心FB粉絲專業


http://www.rinpoche.com/
尊貴的上師_創古仁波切


http://kagyuoffice.org.tw/
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


轉 經 輪

轉 經 輪

本站QRcode

轉經輪  

prev3. 【法王噶瑪巴2010年夏季課程‧《勝道寶鬘集》釋論‧第三堂課】 5. 【法王噶瑪巴2010年夏季課程‧《勝道寶鬘集》釋論‧第五堂課】next
add to Twitter add to Plurk add to FaceBook add to Google Buzz

4. 【法王噶瑪巴2010年夏季課程‧《勝道寶鬘集》釋論‧第四堂課】

日期:2010/06/19 下午
地點:印度 上密院
原著:岡波巴大師
中譯:堪布丹傑
聽寫:馮復華


找上師,有三要
首先要看清上師真面目,第二要心服口服,第三要信得過上師。

二、十項必須的事

第二、必須具有信心和精進,而奉行上師的教言。
第三、必須知道人的功過,而正確選擇上師。
第四、必須具備智慧和信心,小心理解賢德上師的心意。

以上幾句都提到「上師」,因此我想針對上師這部分,說一些話。

第二、必須具有信心和精進,而奉行上師的教言。

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長環境的修持者,在找尋和依止上師的時候,時常會遇到一些特別的困難;同時,上師在給予教學時,由於求法者根器、發心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性,也需要具備更多的善巧方便。

以我自己為例,在和不同環境和文化背景的法友們分享佛法的時候,總希望能夠符合大家的心意,講出大家需要的法教。但這樣做並不容易,例如有些針對藏族的說法方式和內容,因為藏族已經對佛法有信心,所以聽得進去;但是西方人聽起來好像是在命令你做這個、做那個而難以接受;有時為西方人講法的時候,會說這個怎麼樣、那個如何、我的感覺怎麼樣、你的感覺是什麼?藏族會覺得這樣不像在說法,像是心得分享。這時會讓我想起竹巴袞列大師曾說:
「說直了,讓人生氣;說真了,使人尷尬;說深了,別人不懂;不說話,又被別人當成傻子。」如果你講得太直接,例如你看到一個人舉止傲慢,你就直接跟他說:「你太傲慢囉!」

對方一定會生氣的。因此這時候,要懂得善巧方便,可能要繞個彎講:「不同情況之下確實會有這樣情緒,別再讓自己痛苦了。」其實講白了,就是要提醒這個傲慢的人要謙虛,如果講得太直就會傷到他。

講得太真實,有時會滿尷尬的。例如藏族講法時強調謙虛,會說:「我沒什麼學問」、「我也沒什麼修持」,或者乾脆說:「我啥都不行」,或者像是寂天菩薩在《入菩薩行論》中說:「我寫這部論典其實也沒有要利益他人的想法(豈敢言利他)」。現代人聽到會當真的,會想:「喔!你沒學問又沒修持,什麼都不行,那我也不用去依止你了。」其實,有時候說真話,連自己都會不好意思的。

第三種說深了別人不懂,有時對佛法深思熟慮、做各種觀察之後的體驗,自己覺得真是太妙了,想要分享給別人,但別人根本聽不懂。

第四種完全不說話,別人又把你當傻子。所以像是這次課程,挺不容易,看看在座的各位,一部分是外國人,一部分是藏族;平常我在講法時,對外國人和對藏族的講法和內容是不一樣的,但現在又有外國人又有喇嘛,真不知道該怎麼說了。還有更麻煩的是,有時候一次講太多還會被翻譯瞪,或許現在竹巴袞列大師要加上第五點:說太多,翻譯會生氣。

第三、必須知道人的功過,而正確選擇上師。

「知人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就像龍樹菩薩在《龍樹親友書》中關於芒果的比喻,有些芒果外面熟了,裡面打開卻是生的;有的外在看起來是生的,不能吃,其實裡面是熟的;還有的情況是外在和內在都是生的或都是熟的。有時一個惡人,因為他善於裝模作樣,讓我們誤以為他很好、沒什麼問題;有些人內在善良,外表看來卻不討喜,例如馬爾巴大師,他的性格很特別,傳記中記載,他給予了他最具備虔信的弟子──密勒日巴尊者極大的苦行和考驗,外在看來像是在折磨密勒日巴一樣,但其實是對尊者的善巧方便。

凡人是無法輕易分辨他人的功過的,藏族有句諺語說:「若非乍看能了知,三天相處才能知。」意思是,僅僅是透過外貌、名聲或自己的好惡,而輕率地去評判一個人,是不可能看清一個人的功過的,我們必須透過深刻的相處和接觸才能真正認識對方。

多年前開始,我就一直思考著如何依止上師這個問題,因為法友們來找我,都會急切地詢問我這個問題,要我指出上師在何處?在東邊?南邊?西邊?北邊?好像要我馬上把上師帶到他們的面前一樣。

我們時常會談論「上師」的定義是什麼?什麼是「具德的上師」? 我們翻閱顯密的典籍,會發現許多上師不同的定義,有很廣的、中等的和簡略的。有時經典告訴我們:最好是依止上等的上師;但如果找不到,退而求其次,可以依止二等或三等的上師。以現代話來說,就是如果找不到百分之百的具德上師,那麼就可以依止百分之五十的上師,或百分之二十的上師。總之,經典中對於上師的定義,非常的多。

然而我們不是在研究上師,而是要依止上師。所以我們應該問問自己:我要怎麼依止?依止的方法是什麼?我是否具備能夠依止具德上師的條件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這裡有三點是弟子找上師時應該具備的:首先要看到上師的真面目,第二是要心服口服,第三是要信得過上師。

第一,要能看到上師的真面目:
看到他的本質, 俗語說:「黃銅和黃金易混淆。」遠望黃銅可能以為是黃金,走進一看才知不是。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外在示現的假象,卻沒有看到上師的真面目。一位不具德的上師,可以裝模作樣成一個看起來有德行的上師,而一位具德的上師,也可能示現成一個看起來沒什麼德行的普通人。過去很多成就者是漁夫、獵人,示現成一個普通人,沒有看到上師的真面目時,就會分不清楚這是獵人、漁夫、普通人,還是真正的上師。所以第一點要看到上師的真面目。

第二,要對上師心服口服:
上師的功德、德行要比你高尚,同時上師要能為你釋疑解惑,如此你的身、口、意將會自然地對他生起信心,心服口服。

藏傳佛教裡有功夫喇嘛(可不是功夫熊貓),聽說他們互相交朋友前,要先打一架,打到心服口服後, 才會成為朋友。我不是要大家跟上師打架,而是希望各位要好好觀察上師,並且經過各種測驗、考驗上師的過程,直到自己心服口服之後,自然你的身口意就會信仰、皈依他。這時你就不再是一般的信仰,因為你已經經歷過心服口服的過程,這時才能說得出「上師是我的頂嚴」。

第三點最重要,就是信得過:
只是嘴巴上說說「上師真慈悲呀!我皈依您呀!」是不夠的,如果有人要你把心中的隱私或秘密,對上師說出來,你會說嗎?我們要好好想想這一點。其實什麼是上師?上師就是我們最親密、最信得過的朋友。對於一個信得過的朋友,我們不是應該坦誠以對嗎?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口頭上說說上師很慈悲、很有智慧,但心中想的是:「如果跟上師說了我的祕密,上師會不會出賣我?會不會跟別人說?」心中存有疑慮, 就不是真正的信賴。

信賴是根本,缺乏信賴地去依止上師,你將得不到任何利益。上師是指引我們今生、來生喜悅之道的人,如果缺乏對於上師的信任,你就不會按照上師說的方法去做,也就無法在今生、來生得到快樂,這是特別要注意的。

以上三點很重要:第一個如何依止上師就是看到上師真面目,第二個真的要心服口服,第三個真的要信得過。

上師和依止上師其實並不複雜。上師的藏文稱為喇嘛,翻譯成中文即是上師、或是GURU。這個名稱不僅是藏傳佛教裡面有,在印度的佛教典籍中也看得到。但是在過分的渲染和過多的解釋之下,喇嘛這個名詞被濫用,甚至有些西方學者把藏傳佛教說成「喇嘛教」, 結果是大家對於「喇嘛」這個字更不了解,對於如何依止一位上師也更加迷惑。

總而言之,尋找上師不是在尋找一個「好人」,而是在尋找一位「知己」,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。走在修持的道路上,或者說心靈修持旅程之上,我們需要一位能夠指引方向、陪伴著你的好朋友,這就是找上師。

這並不複雜,找上師就是在找朋友,找一個真正是你能夠交心、能夠信賴得過的知己,就這麼簡單,大家可以放輕鬆了。不然現在一聽要找上師,就會開始緊張、迷惑,以為要找那種會在天上飛或鑽到地裡的那種上師。

上師就是「善知識」,「知識」就是朋友的意思,然而佛法的朋友還要加一個「善」,意指是一個善良的朋友。上師、善知識不是一般世間的親友,而是在佛法修持上的一位善良的知己。

當你了解上師的意思之後,如何找上師也會變得簡單,其實你們都知道方法的,因為這就像問你們要怎麼交朋友一樣,你會走在路上隨便看到一個人就說:你是我朋友,我們來交個朋友嗎? 不會這樣子吧!你會花時間認識他,與他相處,互相了解之後,才會和他交朋友,其實找上師就是這樣。

第四、必須具備智慧和信心,小心理解賢德上師的心意。

「智慧」不是知識或學問。藏文中說智慧是「些若」,「些」是認知,「若」是最好的,因此智慧的意思是「最好的認知」。什麼是最好的認知、真正的智慧呢?就是明辨善惡取捨的道理,懂得什麼是善而去行持、懂得什麼對我們有傷害而予以斷除,這就是此處所指的智慧。

智慧可分為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然而僅僅是表面上的聞、思、修,不一定能夠帶來真正的智慧。如何讓聞、思、修的智慧成為真正的智慧呢?透過聽聞佛法認識煩惱, 透過思維佛法而降服煩惱, 透過實際修持而根除煩惱。我們明瞭煩惱會傷害我們,煩惱是我們應該斷除和對治的,慈悲等善法則是我們應該修持的;具有如此善惡取捨的認知之後,聞、思、修才能帶來真正的智慧。

智慧很重要,有了明辨善惡取捨的智慧,才能真正理解上師的教法和心意,這時候上師的教法才能真正利益到弟子。

我們身處資訊、知識爆炸,物質科技進步的時代,有時候我們應該停下腳步想一想,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?最開始只是很單純為了建築工程而使用的炸藥,為什麼變成了傷害生命的炸彈?我們擁有聰明才智,也有許多知識,但是會不會用錯了地方?用在了我們根本不需要的地方呢?我們應該靜下來想一想了。

聰明不一定是智慧,有學問的人也不一定是智者,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故事。歐洲一個小鎮的十字路口旁,住著一位老太太,沒有人喜歡她,因為她囉嗦又愛管閒事,而且借東西永遠不還。

一天老太太又要借東西,她來到隔壁鄰居強生先生的家,敲門說:「我今天要出城,你的驢子可不可以借我?」強生一看是老太太就說:「驢子不在。」老太太說:「奇怪,我昨天才看到驢子在你家跑來跑去呀!」強生說:「不是這樣的,今天早上我弟弟趕著驢子去城裡拿東西了。」

這時,房子內傳來驢子叫聲。老太太一聽氣了:「你真是壞人,怎麼能欺騙你的鄰居呢?」強生先生聰明無比,回答說:「妳才壞呢,妳竟然相信驢話也不相信我這個鄰居的人話?」

強生先生是個聰明人,現在科技發達,有知識的人也多了,然而有的時候,聰明不會減少煩惱,反而更增長煩惱。

總之我們應該靜下來想一想了,如果再不反省,總有一天我們居住的地球,會被我們毀滅的。

prev3. 【法王噶瑪巴2010年夏季課程‧《勝道寶鬘集》釋論‧第三堂課】 5. 【法王噶瑪巴2010年夏季課程‧《勝道寶鬘集》釋論‧第五堂課】next

Go Page Top